产品中心
编者按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在全面总结"十一五"时期西部大开发取得的显著成就的同时,也提出"十二五"时期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推动西部大开发再上一个新台阶。今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第12个年头。
面对新一轮的开发热潮,西部地区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挑战。那么,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环境风险几何?新一轮工业化大发展是否会重复东部老路?环境保护面对经济的快速发展会陷入困局吗?这些问题关系到西部地区未来几年的发展道路。
本期刊发相关报道,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中国环境报记者 刘晓星正是承载了太多的希冀,西部大开发才能够迸发出更多前行的动力。
2012年1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会议,讨论通过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西部大开发"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受区域自然条件的限制,环境问题是西部开发中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按照人的意愿筑坝、修水库等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环境风险几何?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如何规避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风险?西部大开发如何实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忧虑之一: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环境风险几何?水坝的修建割断了天然河道的格局,引发河流流量、河流水位及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不少水电站建在生态环境敏感区,大大减少了原有天然河道内的动植物种类,降低了生物多样性《规划》提到,水利工程的重点要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西南地区水源工程建设;在充分节水的前提下,合理建设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解决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
水资源匮乏是影响西部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通过修建水利水电工程调节水的空间配置,改善生产条件,是自古至今经常采用的措施。但是,按照人的意愿修库筑坝对生态环境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水资源匮乏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于水资源丰富地区,跨流域调水不仅会带来水资源空间调度,更会带来经济发展模式的移植和复制。
西北地区跨流域调水将对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文化结构带来哪些改变?进而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哪些隐忧?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总工程师陈凯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国家相继出台了《全国大型水库建设规划》、《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及《西南五省中小水库建设规划》。按照相关规划要求,"十二五"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有大量的水库工程上马。
建多少?在什么地方建?怎么建?这是亟待被关注的问题。在《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水库大坝的建设是水资源配置必不可少的措施。陈凯麒说:"西南地区的水利水电工程主要是解决西南地区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问题,而西北地区的调水工程主要是解决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的问题。
"水坝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实现水资源时空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开发利用,特别是对水资源匮乏地区意义重大,但也会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陈凯麒说:"修建水库对河流形态、河流水动力特性产生影响。水坝的修建割断了天然河道的格局,引发河流流量、河流水位及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巨大变化。
同时,不少水电站建在生态环境敏感区,大大减少了原有天然河道内的动植物种类,降低了生物多样性。"西南地区既是水力资源富集区,也是水电开发地质环境风险最高的地区,地质构造相对"年轻",其稳定性差。
在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易诱发和加剧滑坡、崩塌、泥石流、崩岸、消落带加宽等地质灾害。干旱河谷梯级开发已造成部分河段断流,使干旱河谷更加干旱;在建坝、梯级开发过程中让水中许多种类的动植物最后一点生存空间越来越被压缩。值得一提的是,在西部大开发的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5省区以及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伊克昭两盟和乌海市,干旱少雨,生态脆弱。西北地区是全国降水最低值地区,也是惟一降雨量少于农田作物需水量的地区;生态对水分依存度高,生态需水刚性大、水资源国民经济可利用量相对较少;地表水地下水转化频繁、下游对上游开发利用方式极为敏感。
在采访中,一些专家对于调水而引发的生态问题都给出了相同结论,诸如调水工程会导致调水江河流量减少,产生河口咸水倒灌,破坏河口生态系统。对调水工程沿线的洼淀和湖库蓄水造成不利影响。调水沿线常有多处洼淀和湖库调蓄,使原来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增添了庞大水域,这对于河流水文特征、库区水状态、水生生物、岸边植物、水体水质、气温、降水、鱼产等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院生态研究所副所长、首席专家李俊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调水工程改变了水资源原有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也改变了河流原有水生生态环境,从而对生态与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引水可造成河流因水量减少而对水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因增加水量而改变引水地区河流形态和水量,尤其是干旱地区引水沿途因蒸发和地下渗透造成较大的损耗,改变了干旱景观条件下河床和河岸生态系统生物组成和结构。
河岸生态系统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多样性等特点,也是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稳定的关键地带。河岸生态系统是最先接触到跨流域调水带来变化的生态系统。引水引起的河流水位变化将导致河岸植被发生变化,可能抑制或促进某些植物的生长。水流模式的变化还会引起植物群落变化。
由于跨流域调水破坏了原有的水流模式,进而引起河岸栖息地重新构造以及营养物质的重新分配。这样的变化就会导致河岸植物群落的变化,形成新的植被模式。而原有的地域界限被打破,将可能导致外来植物入侵。
目前对复杂的河岸植物群落来说,还不能确定生境改变会对其产生怎样的影响。在采访中,对于水利水电建设工程产生的环境风险问题,业内人士的观点主要集中在自然灾害风险、工程技术风险和社会风险3个方面。
陈凯麒认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风险是长远的、深层次和潜在的环境风险及社会结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的叠加影响。调水工程是将水资源从丰水区引向水资源匮乏区,但却不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复制,而是因为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水资源匮乏地区的发展瓶颈。在西部地区,对某一水体的利用和保护上,不能仅为解决局部问题,而忽略水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自生性,应跨学科、跨行业统一考虑水环境、水安全、水景观和水生态等。
要把水资源系统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相耦合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使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统一发展。在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的约束下,如何协调好具有强烈竞争性的生态用水和国民经济用水间的关系、区域之间的用水关系、各部门之间的用水关系?陈凯麒认为,我国应针对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制定《流域生态保护规划》。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没有认真开展,仅仅是在流域开发规划中包含一个关于生态保护规划的专题,大多是一事一议,保护规划支离破碎,没有体现系统性和完整性。
之前开展的生态保护规划工作是按区域而不是按流域来划分的。这里所说的流域是指水体和沿岸一定的范围,主要针对流域水体开发而制定的生态保护规划。陈凯麒说:"目前以项目为依托开展的相关的生态保护规划不但重复而且不成系统。
生态保护和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就需要进行长期的科学跟踪,积累数据,仅仅靠一个开发建设单位的项目去开展这项工作是不可能的。"忧虑之二: 新一轮工业化大发展是否会重复东部老路?西部地区各省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应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实行有差别地吸纳或承接,防止形成新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避免同质化竞争,在产业承接中增强各自专业化特色《规划》中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主要思路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未来5年乃至10年,西部的工业主体仍将是从中、东部承接过来的工业以及本土传统工业,资源能源仍是主要发展动力。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但不可避免也存在着负面影响。如果忽略了这些隐患问题和负面影响,非理性的承接转移产业,西部地区将难以在产业竞争性对接中实现预期目标,甚至可能会恶化发展环境,延缓自身的发展。
那么,西部如何规避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风险?在西部地区,与如火如荼的能源投资热潮形成反差的是诸多瓶颈水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脆弱等棘手问题。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水资源成为煤化工高产高效的瓶颈。如果大规模超前规划煤化工项目,一方面可能形成产能过剩局面,另一方面会打破本地区脆弱的水资源平衡,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目前,在新疆等地由于耗水量很大,许多煤化工项目的发展受制于水资源短缺现状。
对此,陈凯麒认为,之前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了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两岸经济区等五大区域环评。同时,在流域规划环评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目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尊重规划环评和战略环评的成果,让研究成果落实到优化方案中。西部大开发产业承接要以规划为指导,同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规避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隐患或者是负面效应。推进清洁生产工艺、提高污染物的中间和末端处理水平,加强污染控制监管力度,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确定行业的最大允许排放总量。
同时完善法律监督机制,提高企业与大众的环境意识。在采访中,一些专家表示,西部地区各省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应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实行有差别地吸纳或承接,防止形成新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避免同质化竞争,在产业承接中要进一步增强各自的专业化特色。同时,东部产业转移到西部之后,遗留的污染场地修复需尽快提上日程,提前规划,修复工作与搬迁工作同时展开。随着产业转移企业搬迁,退役污染场地若不纳入相应管理程序或经简单处置就急忙进行土地用途变更,往往存在较大的环境安全隐患。
据不完全统计,2000~2005年期间,江苏省共有400家化工企业搬出城区,城区内关停的小化工企业数量更是多达1000多家。这些土地以及东部产业转移之后新增的污染场地如何进行恰当的管理和修复?业内专家建议,鼓励东西部地区共建产业园区,支持对口支援产业合作园区建设。鼓励东部与西部地方政府互动合作,在示范区联手建立工业园区和产业化基地。
忧虑之三: 环境保护在经济快速发展中是否会陷入困局?要依据西部生态环境效应跨区域特点,在重大生态环境治理、流域水土保持、资源能源开发等方面加强分工、协作与规划,加强地区优势互补,避免生态工程建设趋同化,整体推进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而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生态补偿条例》在去年底刚刚形成草案初稿,《关于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尚未出台。生态补偿机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具备可操作性而只能停留在研究阶段;但同时,《规划》鼓励的工程、项目却可以迅速立项开工,快马加鞭,这无疑为环境带来了极大风险。
那么,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应采取哪些措施避免造成新的更大的生态破坏?《规划》中提出了一系列生态类建设项目,同时,要求项目建设必须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力度大大增加。陈凯麒认为,生态补偿机制不仅是解决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和完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的重要方面,而且是调整相关主体利益关系、协调地区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建设工程措施只能治表,治本的根本还在于从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层面扩展到调整产业结构的宏观经济层面。
现阶段,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目标,也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西部各地区要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准确把握不同功能区域资源开发的“度”,强化对重大开发项目的科学评估和监督管理。对于水资源紧缺、水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来说,尤其要协调好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容量的匹配问题。
在确保生态承载能力前提下促进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承接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切实解决民生改善与生态改善的矛盾问题,确保开发与保护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为实现地区间的相互协调和有效合作,国家必须从宏观上调控跨省区的横向经济调整布局和生态环境重建的合作与规划,构筑整体开放的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保障体系。在实际运作中,要依据西部生态环境效应跨区域特点,在重大生态环境治理、流域水土保持、资源能源开发等方面加强分工、协作与规划,加强地区优势互补,避免生态工程建设趋同化,整体推进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采访中,一位生态学家提出,在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必须以生态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功能的良好性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性为目的,逐步实施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管理,构建科学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科技支撑体系、能力建设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促进区域各类生态系统功能的尽快恢复。
同时,依据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优化生态建设结构,力求遵循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原则,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生态系统特性和生态环境原貌,确保各项生态工程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物质生产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建设成效促进当地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眼算好水的经济账◆刘晓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大了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力度,使得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近年来,在西部地区,与如火如荼的投资热潮形成反差的是煤化工下游产业遭遇的水资源短缺。
目前,水资源过载、地下水污染、生态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在西部地区煤炭富集区普遍存在。如果对西部地区诸如煤化工等高耗能、高耗水的重化工产业发展不加以有效引导,将对区域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煤水逆向分布一直是我国资源禀赋的突出特点和重化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然而,近几年来,西部的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以及新疆等省区都将重化工作为拉动GDP增速的引擎,规划了众多包括煤化工产业在内的重化工基地。
有这样一组数据:每生产1吨甲醇要耗水17吨,每生产1吨二甲醚要耗水14吨,每生产1吨合成氨要耗水18吨,每生产1吨煤制油要耗水12吨。记者此前曾针对重化工布局问题对沿黄流域进行调研,发现宁夏、内蒙古等地重化工产业密集布局。
由于这些地区以煤水结合为开发核心,必将新增巨大的用水需求。数据显示,宁、蒙地区作为黄河“用水大户”,近年来平均年用掉黄河水已占黄河目前可耗水量的35%。
随着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大规模建设,沿黄地区对黄河的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黄河总供水量已经达到了黄河可分配水量的极限。
毫无疑问,已处于“资源性缺水”的黄河,难以承载正兴起于宁、蒙等黄河流域的巨型重化工业带。西北地区是全国降水最低值的区域,自然生态脆弱,水资源对产业发展的约束性强,生态对水分依存度高,生态需水刚性大,水资源的工业可利用量相对较少。煤化工这种高耗水项目一哄而上的布局势必存在挤占生活、生态用水及其他生产用水的风险。而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地表受纳水体不足,且西北多为季节性河流,环境容量极为有限。
当前的突出问题是,西部许多地方在发展化工石化产业时,只考虑经济因素,哪里成本低、效益高,就在哪里建。这种布局性的环境风险一旦形成,短期内无法解决。破解西部地区重化工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矛盾的首要之举就是开展战略环评,对西部重化工产业进行统一的科学规划。抓住西北地区普遍干旱、水资源短缺和西南地区水土流失、土地资源不足等核心问题,在开发过程中统筹好西部的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矛盾。
努力破解重点产业的结构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空间布局与生态安全格局间的矛盾。同时,在水环境敏感区要着力解决石化、煤化工等行业发展的高污染、高耗水问题。
而国家相关部门要进行全国性的统一发展规划,根据现实需求与西部各地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进行科学规划,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blkComment p a:link{text-decoration:none}.blkComment 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icon_sina, .icon_msn, .icon_fx{ background-position: 2px -1px}.icon_msn {background-position: -25px -1px;}.icon_fx {background-position: -240px -50px;}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
本文来源:乐发lll彩票-www.fakala.net